市級層面的標準化建設——以住建領域為例丨城市管理精細化卷
2022.10.26
2017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上海代表團審議時指出,“上海這種超大城市,管理應該像繡花一樣精細”。2018年上海全面啟動第一輪城市管理精細化“三年行動計劃”,把提高城市管理精細化水平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創造高品質生活的必然要求和實現高效能治理的應有之舉。通過三年多的努力,上海城市管理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近期,上海又啟動實施城市管理精細化提升行動計劃,推進可觀和可感的精細化管理項目,著力提高市民百姓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為迎接2022年世界城市日,展示上海人民城市建設成果,我們將陸續推出《新時代上海“人民城市”建設的探索與實踐叢書 城市管理精細化卷》系列文章,帶您了解上海加強城市精細化管理、推進人民城市建設的探索與實踐。
今天帶大家來了解
上海市在住建領域是如何建設標準化體系
加強城市精細化管理的↓
標準化建設必須有統攬性、前瞻性的頂層設計,進行多方面、多層次的系統考量。為此,上海于2016年1月啟動了城市綜合管理標準體系研究工作,致力于建立標準的框架體系,編制了一系列可感知、易理解、高要求的管理標準。工作小組多次赴上海各區調研,以構建精準、精細、常態、長效的城市管理體系為目標,從城市市政公共管理、市容環衛管理、園林綠化管理等方面入手,整合各類標準,查漏補缺,分級分類。
2016年11月形成的研究成果中,包括了1份總報告和“10+4”專項研究報告。針對當時城市管理標準“缺、散、低、弱”的主要問題,調研報告提出了城市管理標準的編制要求:新形勢下的城市綜合管理標準體系應體現全覆蓋、高水平、重流程、差別化、可感知、可評價的特點,形成可操作、可量化、可考核、可監督的城市管理規范;作為一套公開發布的管理規范,還要易感知、易理解,有助于引導市民共同參與城市管理,提升全體市民的獲得感。
調研成果中,除總報告外,還有各條線分報告和浦東、黃浦、閔行、松江4個區的分報告,按空間維度和信息化程度對上海的城市管理標準進行分類分級。報告提出了“8+1+1”共10大類的總體框架。其中,“8”即工地管理、房屋管理、地下空間管理、市政交通設施管理、交通運行管理、城鄉河道管理、城市景觀空間管理、村鎮管理;“1+1”即數字化管理和其他(難以歸類的階段性難題頑癥)。分別按照“主城區—新城—新市鎮—鄉村”四類和“中央活動區—城市副中心—地區中心—社區中心”四級對管理要素和要求進行差別化配置。截至2020年,42部具體標準的編寫任務已基本完成,其中正式發文17部(見下表),初步形成了較為完整的上海城市綜合管理標準手冊,為進一步提升城市綜合管理水平提供了詳實的工作參照。以工地管理類標準為例,共編制了5本相關標準,分別為工地噪聲控制、工地光污染控制、工地揚塵控制、工地渣土管理、工地周邊環境影響,提出了工地噪聲控制方式、時段要求、氣候要求、工地光源等11項要求,用質樸簡單的語言讓非專業領域的市民也能迅速掌握。隨著上海市城市管理標準體系不斷完善,還同步加強了標準的管理和執行的監督。市住房城鄉建設管理委在標準化專業技術委員會建立了相應工作機制,開展了專業領域編制地方標準的技術管理工作,充分發揮專家團隊的作用,強化標準編制過程中的質量管理。不斷推進標準的信息化建設,完善標準信息管理平臺,實現從標準申報、項目審核、編制進度到標準發布的全過程管理。上線上海市工程建設標準體系查詢系統,提供標準編號、標準類型、標準狀態的多維度檢索。
上海在市級層面形成的相對完整且適用于不同地域、不同條線的標準體系,為實現規范、長效的管理打下了堅實基礎。
注:圖元堅持技術創新,提供“平臺+終端+數據”的智慧環衛、智慧物業城市、智慧城市管家、智慧城管、智慧園林、垃圾分類等信息化解決方案和運營服務。
信息來源:澎湃新聞